【記者許麗秀/雲林報導】成大醫院斗六分院血液腫瘤科蘇宇亭醫師(13日)召開記者會,指出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簡稱ITP)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人體誤將血小板視為異物進行攻擊,導致血小板破壞與數量下降。血小板是負責止血的重要細胞,當數量低於5萬時,出血風險上升,低於1萬則可能導致危及生命的出血。
蘇宇亭醫師表示,ITP分為急性型與慢性型,急性型多見於兒童,常在病毒感染後發病,預後良好。成人則多為慢性型,需長期追蹤與治療。常見症狀包括皮膚瘀青、紫斑、鼻血、口腔出血與血便,嚴重時甚至可能發生腦出血。
蘇醫師指出,目前尚無單一檢查能確診ITP,需依據血小板下降的檢驗結果,並排除其他原因,例如白血病、藥物誘發、病毒感染(如B型肝炎、C型肝炎、愛滋病)、紅斑性狼瘡等其他自體免疫疾病。
蘇宇亭強調,ITP治療目標為控制出血與降低出血風險,初期通常使用類固醇治療,約六至八成患者對類固醇有初始反應,但僅有三至五成能在停藥後維持穩定血小板數值。由於類固醇可能引起水腫、血糖上升、骨質疏鬆等副作用,故不建議長期使用。
蘇醫師舉例說明,66歲的陳女士患有糖尿病,長期藥物控制,近兩週她發現四肢出現愈來愈多不明瘀青,且刷牙時牙齦容易出血,因此前往血液科就診。抽血檢查發現,她的血小板僅有每立方毫米1萬,遠低於正常值(15萬至40萬)。進一步骨髓檢查後,確診為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
陳女士在使用類固醇初期血小板回升,但2週後又降至6千,顯示對類固醇治療反應不佳。後續改用口服血小板生成素受體促效劑,1個月內血小板回升至10萬,病情穩定,目前持續追蹤中。
蘇宇亭醫師表示,對於慢性或對第一線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慮第二線治療,包括血小板生成素受體促效劑(TPO-RAs)、免疫調節藥物以及脾臟切除術。TPO-RA分為口服與皮下注射兩種劑型,療效相當。口服藥需每日服用,空腹使用,並監測肝功能;注射型則每週施打一次,適合無法吞藥者。脾臟切除術為傳統的治療選項,但考慮到可能會有感染的副作用,以及新型藥物如TPO-RA的出現,目前已較少採行,通常會保留給對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
蘇宇亭醫師建議,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簡稱ITP)雖非罕見,但病情變化多端,需及早診斷與個別化治療。若出現不明瘀青、頻繁出血或血小板偏低,應及早就醫。
(本篇內容旨在提供一般醫療衛教知識,如有不適或疾病,應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治,以免貽誤病情,並能獲最佳治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