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農夫奮力的扛起一袋袋沉甸甸的農作米糧,往一旁的肩擔堆疊上去,待兩邊堆疊到平衡後,農夫彎腰提起桿子往肩上一擱,吃力的扛起扁擔往通往販區、市集的小路走去,這是南湖社區昔日典型的農夫生活剪影。
位於苗栗縣大湖鄉的南湖社區是個務農為主的傳統客家庄落,早期農夫在天還未亮的時候,就必須將自家耕作的農作與米糧,用扁擔一肩擔起,前往銅鑼方向的販區前進,當時的道路都是裸土小徑,或是簡易的石版、碎石舖成,對擔扁擔的農夫們來說是一項艱辛路程,為了維持家計與生活必須,居民們總是咬牙苦幹撐過每一天,但也因為如此,南湖社區多了份鐵頸鐵肩、吃苦耐勞、堅毅不屈的精神,也創造了南湖社區農村風貌的特別文化-挑夫古道、擔竿、繞繩、傳統農具與作息模式。
隨著時代變遷與產業轉型,南湖社區與其他農村社區一樣面臨了人口外移、居民高齡化、產業衰落的威脅,當地居民一直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去面對這些議題,但經過培根課程輔導老師們的講解與指導,大家開始能夠系統性的歸納並發覺更多社區具潛力的資源,以及這些資源與特色間該怎麼串聯!
「像我覺得也可以讓其他外地來的人體驗一下紙糊的樂趣!再請陳大哥好好教導一番,不然現在年輕人都已經不知道以前的文化,成天打電腦玩網路,來農地裡面看看不一樣的事情,讓他們挑擔子,走那條步道(挑米古道)麻!走幾段路體會農民們賺錢辛勞阿!」;陳錦秀先生是社區紙糊達人,熱心開朗的他,總會透過發展協會的協助來舉辦紙糊創作教學的研習活動,社區老幼們最喜歡這個活動,這一席話讓大家聽了都異口同聲的表示贊同,希望對外傳承這項傳統藝術的技術還有農村的體驗!社區草莓產銷班的班員邱大哥,平常木訥寡言,也在這樣討論熱烈的過程中笑道:「對!對!看能不能再互相比賽,這樣大家一起做事情,才不會都是採草莓,比較有趣!」。就這樣,從未見過大家如此熱烈的討論與分享,每一個人腦海中也多了許多對未來的想像,團隊與社區居民們熱烈的交流後,漸漸找出屬於南湖社區的特色與發展方向。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吃果子,拜樹頭」從何起家便從何發揚光大,像是未來希望規劃坑溪採果健行街,結合採集體驗與農產風貌;客家點心街,透過媽媽班的好手藝推廣客家美食;古農物童玩街,體會昔日的鄉土玩物與農具使用…等,我們將拿出以前討生活刻苦耐勞的鐵肩精神,一起去構思未來並克服困難,將那些賴以維生以及孕育社區歷史與生活脈絡的痕跡-產業文化(挑夫古道與農具、日治時期的產業古宅)、特色活動(傳統客家文化與美食等)還有農村特產(傳統技藝、草莓特產)做全盤性的融合,創造出新穎農村形象,並結合休閒機能,型塑出屬於南湖社區的古農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