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預防氣喘的新方向!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黃彬芳教授兼院長團隊的研究新發現,對於空氣污染物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超標時,引起氣喘發生的關鍵時期可能在懷孕初期、中期與嬰兒出生後一年間。換言之,當空氣品質不佳時,應盡量避免戶外活動,以確保身體健康。
黃彬芳教授研究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過敏與臨床免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並獲該期刊選為精選研究(Latest Research Summaries),將同步刊載於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首頁。
近年來,對於空氣污染衍生國人的健康問題,備受關注;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黃彬芳教授帶領團隊,結合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陳維婷助理教授與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特別研究員鍾朝仁博士之跨領域團隊合作,應用高時間解析度衛星預測模式推估PM2.5濃度,透過大數據分析並使用最新統計模式,克服過去研究受限於研究方法時間解析度不足的限制,分析2004至2011年間出生於臺中市的18萬名嬰兒之世代,追蹤至2014年底,研究結果顯示,PM2.5導致氣喘的關鍵時期為懷孕期6至22周與嬰兒出生後9至46周,與肺部發育時期胚胎期(embryonic)、偽腺期(pseudoglandualr)與小管期(canalicular stage)時間一致。
此外,母親懷孕期間暴露於PM2.5濃度高於93μg/m3將顯著提高嬰兒出生後罹患氣喘之危險性;嬰兒出生後暴露於PM2.5濃度高於25μg/m3,將提高罹患氣喘危險性,暴露於PM2.5濃度高於73μg/m3更可能大幅提升之後罹患氣喘危險性。
黃彬芳教授強調,暴露於PM2.5可能導致氣喘發生與引起急性惡化,目前全球罹患氣喘病者超過3億人口,造成公共衛生與經濟支出龐大負擔,由於氣喘一旦發生,無法根除,僅能藉由藥物與環境改善控制,預防氣喘發生就變得格外重要。該研究結果建議敏感族群如孕婦與嬰兒,在關鍵影響時期與PM2.5濃度高時,應盡量避免戶外活動,以減少暴露於PM2.5引起氣喘之風險。
《小檔案》─PM2.5是什麼?
空氣中存在許多污染物,其中漂浮在空氣中類似灰塵的粒狀物稱為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 PM),PM粒徑大小有別,小於或等於2.5微米(μm)的粒子,就稱為PM2.5,通稱細懸浮微粒,單位以微克/立方公尺(μg/m3)表示之,它的直徑還不到人的頭髮絲粗細的1/28,非常微細可穿透肺部氣泡,並直接進入血管中隨著血液循環全身,故對人體及生態所造成之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大氣中的PM2.5主要都是來自人為因素,諸如石化燃料、工地粉塵、工業排放、車輛廢氣造成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