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嬰兒油裡跳舞,就好像胎兒在母親的肚子裡,既安全又悠游的翻滾轉動,又好像水中的生物,浮在水面上游動。」二十多年旅美的一次排舞經驗,編舞家劉紹爐從中找到「嬰兒油」這種令他著迷的媒材,讓舞者體驗失去地面摩擦阻力,重新挑戰個人駕馭身體及舞蹈動作的可能性。劉紹爐為了讓更多習舞者能體驗在嬰兒油池移動的特殊感覺,昨日更到私立青年中學舞蹈班做了一場嬰兒油舞池大體驗,參與的學生個個大呼不簡單,更體會到舞蹈的各種可能性。光環舞集最新作品《2011組曲:陂塘》11月19日晚間七點三十分將於臺中市立屯區藝文中心實驗劇場演出,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一起感受嬰兒油的獨特魅力。
光環舞集創團至今有二十七年,多年來對嬰兒油媒材之使用,已深化於創作者心中,二十多年前,劉紹爐在紐約和同學一起排練舞蹈,滿身的汗水淋漓,裸露的上半身在地板翻滾時,皮膚上面的汗水,減低了身體與地板接觸的摩擦阻力,使得身體滑動的動作以最小的力量產生了滑動的流暢感。這個美妙的經驗使他返台後不斷的與舞者實驗,開發如何讓身體減少摩擦阻力的媒材,歷經了許多實驗後,發現嬰兒油是最好用的。透過流暢的滑動感,劉紹爐的創作也與東方元素「道」、「禪」和「太極」內涵接軌,進入了令人眼睛為之ㄧ亮的視覺與感官的境界。當時臺灣藝術學院(臺北藝術大學前身)戲劇系鍾明德博士評為:「把臺灣的現代舞推向另一個高度」。在當時(1993年)為臺灣的舞壇開啟了一扇門,以東方風為內涵的舞蹈創作當時謂為風潮。
為慶祝建國一百年,劉紹爐新創作《2011組曲:陂塘》(山坡地之池塘為「陂塘」;平面地的池塘為「埤塘」),並期許將此作品作為嬰兒油系列的另一高峰。「陂塘的波光是種精神。我將它還原成一種無聲的滑動。舞者所要表達的只是一種微弱的力與美,不求華麗。沒有驚濤裂岸的戲劇張力,就只是一池春水在天地之間。華麗可見的張力不是陂塘的灩瀲。」劉紹爐表示。
《2011組曲:陂塘》將嬰兒油的舞台界面還原為創作者記憶中的池塘水面;兒時家鄉四周環繞多處的池塘:為農田灌水、水牛在淺池處戲水,池面上的鵝、鴨悠游於水中,不時傳來呱呱叫聲,特別是颱風天池水滿溢,到處流竄的魚蝦唾手可得。這些古早的的農村生活情趣成為「嬰兒油上的現代舞」系列作品的靈感伏流。在油亮的地板上,像是月光下的一窪水塘,舞者晶瑩、潤澤的形體在燈光的氤氳之下,幻化成神話中的水生植物,或者,自由自在的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