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瞭解連續三年在同一棵相思樹築巢繁殖的黑冠麻鷺,例如幼鳥性別、離巢後的播遷情形等資訊,臺北市立動物園特別與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系主任袁孝維教授領軍的野生動物研究室轄下「黑冠麻鷺追蹤小組」合作,幫今年繁殖出的2隻幼鳥進行個體標記繫放研究。
動物園及「黑冠麻鷺追蹤小組」初步判斷應該是同一對親鳥,因為不同個體要能找在同一地點、同樣枝椏上築巢的機會實在太低,但由於還缺乏科學證據,這個看法只能算是目前合理的推測。
或許受到連續幾日瞬間大雨的干擾,前二年都順利孵出3隻幼鳥的黑冠麻鷺配偶,今年這窩只成功孵出2隻幼鳥。為了想更瞭解幼鳥們的性別、及離巢後會跑到哪裡去生活,動物園與臺灣大學森林系野生動物研究室合作,由「黑冠麻鷺追蹤小組」進行血樣採集與標記繫放工作。這次標記的2隻幼鳥分別為三週大的「白綠橘」和「黑綠橘」,未來希望大家看到黑冠麻鷺時,還能多幫忙注意牠們的腳是不是有代表身分的色環標記,大家一起來追蹤黑冠麻鷺的成長過程和動向。如果有看到帶有色環標記的黑冠麻鷺,請到黑冠麻鷺的目擊回報系統: http://goo.gl/Easogy填寫您看到的黑冠麻鷺資料,或加入FB黑冠麻鷺故事館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nh.ntu。
黑冠麻鷺原本棲息在臺灣的低海拔森林,十多年前還是稀有留鳥,生性機警、隱密,喜歡獨自在樹林底層覓食,主食蚯蚓等無脊椎動物。近年來隨著臺灣民眾保育意識抬頭,黑冠麻鷺開始在都市綠地繁殖,數量大幅增加,加上很容易觀察,也成為臺灣限定的都會賞鳥行程主要對象(其他分布區域都不容易觀察)。最近從民眾拍攝的照片可以發現牠也吃蛇,上個月更有民眾在中正紀念堂拍到牠吃麻雀,從觀察黑冠麻鷺著手,平時多多關注自己身邊的野生本土鳥類,環境保育也可從身邊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