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緒勳 台南報導】讓民眾驚豔的奇美博物館「走入管弦樂團」展區,每逢整點,會揚起交響樂曲,透過震撼的樂音與空間的規劃設計,讓民眾彷彿置身音樂會現場,而且還能走入樂團之中,從指揮家、演奏家的角度,體會各個樂器之於交響樂團所扮演的角色,成為看展的一大亮點!
經過一年多的前置作業、半年的試播後,奇美博物館樂器廳的「走入管弦樂團」展區,今天終於舉辦正式發表會,由兩位副館長郭玲玲與廖婉如女士、以及展區規劃者、來自比利時的樂器顧問Benoit Paulis親自出席活動,並邀請合作單位國家交響樂團(NSO)執行長邱瑗女士、駐團指揮張尹芳女士,以及繆斯藝術文化總經理尤子澤先生蒞臨現場,一同將這個堪稱全球首創的展區推薦給大家。
18個影音 同步播放
奇美博物館「走入管弦樂團」展廳,以管弦樂團的基礎配置作為空間設計,其編制與貝多芬或布拉姆斯指揮下的管弦樂團相同,民眾一眼就能清楚了解樂團中弦樂、管樂、打擊樂等不同樂器的規劃位置。在「多聲道影音節目」系統建制完成後,現場更以18個影音同步播放,呈現樂曲的演出,每個畫面播放真人大小的音樂家演奏情景,搭配前台中央的指揮,營造出管弦樂團就在眼前表演的氛圍。最特別的是,觀眾不再只能於台下欣賞,更能深入不同的樂器編制區域,身處樂曲的震撼效果之中,並觀察各個樂器部門如何搭配與運作,或者站到指揮家的位置,感受樂曲的和諧度與掌控全場的擬真感受。
除了整點播放合奏樂曲,這18個畫面全天播放NSO音樂家輪流介紹樂器的影像。有別於傳統的說明形式,畫面中的音樂家時而調音或試音、時而站立或坐下,甚至走出畫面之外,十分生動活現,猶如「哈利波特」的動態畫作一般有趣。此外,現場亦有文字說明、樂器立體剖面樣貌等。奇美博物館希望透過這種多元展示的手法,打造一個大人小孩都能體驗、共享且獲得樂趣的地方,同時期盼引起觀眾對管弦樂團的興趣,繼而製造觀眾真正走入音樂會去欣賞音樂的契機。讓觀眾可以擁有新的觸發,並延伸參觀經驗到生活中,拓展出新的知識領域。
克服萬難 獨家規劃
這個獨家展演方式,概念發想來自奇美博物館的樂器顧問、同時也是規劃樂器廳展覽的比利時專家Benoit Paulis,館方也邀請台灣最具指標性的樂團「國家交響樂團(NSO)」攜手合作,於國家音樂廳執行演奏,再由「繆斯藝術文化」負責影音製作及後端技術工程的整合協力。
然而,要把理想化為現實,必經一段辛苦歷程。18個影音以多聲道同步展現,根本沒有前例可循,幾乎是一項獨步全球的不可能任務,為了達成理想,執行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例如一般影像為橫幅畫面,但為了顯現真人大小的擬真感,必須改為直立畫面呈現,再者,拍攝前要在音樂廳舞台上放置一個近百人的樂團與20台攝影機,樂團成員得重新適應空間感及聲音傳遞的落差;拍攝演奏過程時,NSO每位音樂家需精準無誤,讓畫面一鏡到底,稍有閃失就要重來。後製工程更為複雜,例如每台攝影機雖在同一現場拍攝,但畫面仍有光線、色調等落差需逐一調整,此外,目前沒有任何一台播放系統能同步處理18個1920x1080的HD影音,因此必須透過三台電腦與一台控制系統才得以運作,此外,資料的傳輸、同步、穩定度、播放效果、展場影響等諸多問題,都是經歷了一年反覆的測試與修正才能完美呈現,最後順利在展場試播。
試播期間,「走入管弦樂團」已是民眾流連之地,館方期盼,這個量身訂作的多媒體影音展示區,可以成為博物館的經典代表之作。
「走入管弦樂團」合奏時間表
時間 曲目 長度
10:00、13:00、16:00 史麥塔納:〈莫爾道河〉,選自《我的祖國》
BED?ICH SMETANA : ‘Vltava’ from Ma Vlast 12分鐘
11:00、14:00、17:00 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第二樂章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y No. 7, Op. 92, A major, Mvt. II 8分鐘
12:00、15:00 普羅科菲夫:〈騎士之舞〉,選自《羅密歐與茱麗葉》組曲
SERGEI PROKOFIEV: ‘Montagues and Capulets’ (Dance of the Knights), from Romeo et Juliet Suite No.2, Op.64 5分鐘
備註:開館時間皆有節目,每逢整點播放合奏樂曲,其他時間由演奏者輪流介紹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