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緒勳台南報導】台南市慈濟高中30多位學生昨天舉辦學甲濕地教學活動,由地球科學任課老師黃丞皞及林怡君2位帶隊前往「學甲濕地生態園區」,了解如何讓地層下陷區衍生形成濕地的緣由,並且觀察鳥類及招潮蟹、認識濱海植物,許多第一次親近自然環境以及了解濕地環境教育高中生的學生,都一致認為是非常不錯的濕地生態之旅。
慈濟高中地球科學老師黃丞皞及林怡君,為了讓高中生進一步了解「學甲濕地生態園區」的形成,以及認識濱海鳥類、生態環境等,特別舉辦學甲濕地教學活動,安排參觀「學甲濕地生態園區」,一行人昨天抵達後,由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邱仁武及副總幹事黃永豐等人負責接待及導覽解說服務。
第一次來到學甲濕地生態園區的高中生,對於濕地如何形成相當好奇,副總幹事黃永豐解說指出,學甲濕地鄰近北門區南鯤鯓代天府的筏仔頭聚落,因為位處急水溪畔,溪水經常氾濫,當地民眾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遷村到學甲區光華里,所屬的耕地因為地層下陷長期沉浸於溪水中,形成一大片濕地。由於無法耕種,農民只好選擇休耕,沒想到在人為干擾消失後,不少鳥類時常聚集於此,濕地生態也逐漸豐富起來。
理事長邱仁武說,一般人是把濕地變成農田,在學甲這邊卻是把農田變成濕地。以前的桑田變成滄海,幾處賞蟹區的各種蟹類正是學甲濕地長期監測最佳的生物指標,每當退潮時各種蟹類爬出洞口覓食、求偶或打鬥,非常容易可以目睹觀察,而且是很適合大小朋友戶外環境教育的活動場所。
隨後,學會人員還以高倍數望遠鏡讓這群高中生親眼目睹包括中杓鷸、小白鷺、中白鷺、高蹺(行鳥)、赤足鷸、鷹斑鷸、紅冠水雞、夜鷺等數十種鳥類,還親自在沼澤地目睹各種螃蟹以及在紅樹林泥攤上看見彈塗魚等、還有包括鹽定、紅樹林等許多濱海植物等。高中生一行人,對於沿海地區的生態及學甲濕地有更深層的認識與了解,認為不虛此行。
圖為台南市慈濟高中在學甲濕地的生態教學活動,擴展高中生學習領域,認識濕地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