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琨璋/台南報導】歷時長達近5年才完成的《永康區開天宮志》,撰著團隊成員包括臺南大學人文與社會學院院長暨臺南學研究中心主任戴文鋒、市府觀光旅遊局專員暨臺南大學兼任講師陳宏田、中央研究院專案企劃師張耘書與永康區開天宮主委黃益謨、總幹事陳鉅泯及管委會各幹部與永康區長張睿民、永康分局副分局長王民安、在地里長李俊銘及吳深濤等人共同出席舉行新書發表記者會。
戴文鋒表示,當時邀請撰著團隊成員陳宏田、張耘書都是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的畢業生,撰著臺南地區文史經驗豐富,彼此「深耕在地」學術理念契合。該書從建廟歷史沿革考證、神明信仰體系、建築文物藝術、組織運作架構等靜態文史書寫,到歲時儀式活動,特別是民國104年新廟重修落成入火安座、民國104年底~105年初舉行乙未年五朝謝恩祈安禮斗清醮,再到今年初舉行戊戌年祈安謝恩圓滿福醮遊境大典,暨齊月祠大聖爺、月老公、月老婆安座大典等動態宗教文化醮事,無不深刻完整呈現,是以歷時近5年才完成出版。
黃益謨表示,相當感謝臺南大學臺南學研究中心團隊,首部撰著宮廟專書即願意與開天宮合作,該廟雖然不是很有名氣的大廟,不過,遠在荷蘭時代就已有閩南先民在附近入墾,是非常有歷史的地區,轄境內不僅有郭懷一抗荷事跡起源地,還留存有「王田」荷蘭時代的古地名。只是建廟年代大部份資料都是記載創建於乾隆27年(1762),歷屆管理委員會也就都如此認定,團隊並將研究成果〈開天宮廟創建年代考辨〉一文,發表於《臺南文獻》,對外澄清開天宮可遠溯鄭氏時期創建的說法,對廟方來講相當別具意義。
陳鉅泯表示,開天宮是永康區歷史年代久遠名廟,始於鄭氏時期,也是早年廣儲西里里廟,主祀神明神農大帝,神農即田祖,因此亦俗稱該廟為「田祖廟」。現廟址所在地為王行里小地名「對面仔」,為永康區龍潭(龍潭里及永明里全部;昔稱蜈蜞潭、簡稱蜈潭)、王田、五鬮(Gōo-khau,國語ㄐㄧㄡ)、對面仔(王行里車行除外大部份)信仰中心。由於開天宮曾經遷徙,從原屬王田庄的火燒店遷移至對面仔,廟境原為火燒店、王田、五鬮、對面仔等庄頭,期間增加蜈蜞潭庄,最後火燒店廢庄,今廟境主要仍為王田、五鬮、對面仔及蜈蜞潭庄。雖然永康龍潭地區近年來發展快速,不過整體轄境相對於永康其他都市化程度較深的地方,仍顯得稍具古樸風味。特別是該廟在鄭氏時代即有之,迄今亦至少達330年以上之歷史,站在地方文史研究上,不論對廟方、臺南地區或甚至是整個臺灣地區的早期開發史,都有特別的歷史意義。
陳鉅泯說,該廟歷來醮事科儀辦理次數並不多,不過,廟方相關執事人員、建醮委員及境內信眾,對於醮典,與其他地方相較,顯得非常謹慎與注重,整體流程從聖示建醮期程開始,接續宋江陣操練、成立建醮委員會、遴選道士團……等,到醮典重頭戲豎燈篙、請水、送火王、入醮、五朝醮事科儀法會、放水燈、拜天公、普度、遶境、入廟、謝燈篙、送天師,甚至到滿月醮,皆可見境眾一心,齊力為醮典辦理圓滿的心態,尤其三年前拜天公、普度、遶境期間並遇上「霸王級寒流」,天氣寒冷異常,但仍澆不息境眾對傳統醮祭信仰的虔信與熱枕,實屬難得。
陳宏田表示,本書的完成,除了確認創建年代往前上溯至鄭氏時代外,係漢文化最早移入區域之一,也完整紀錄該廟近年來一連串包括入火安座、五朝大醮、圓滿福醮等廟會活動盛事,也是一本由大學與宮廟共同合作的廟志與深耕「臺南學」在地研究的學術專書,期盼學術界、宗教界未來持續一起攜手合作,共同來提升宮廟優質文化與學術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