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琨璋/台南報導】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為營造黑面琵鷺的友善的棲地,發展「國家公園企業」概念,與臺南大學合作將廢棄魚塭恢復成適合黑面琵鷺覓食的鹹水淺坪養殖,保障黑面琵鷺食物來源,讓來台過冬的黑面琵鷺數量從100年的834隻,快速回升至102年的1,624隻,養殖區的虱目魚還製成「黑琵牌」罐頭出售,將銷售利潤回饋漁民,以鼓勵漁民「淺坪養殖」,不僅擴大社會參與,也能兼顧濕地的保育。
內政部表示,為永續經營國家公園保育事業,內政部利用現有8個國家公園、1個國家自然公園的特色,引入社會企業創新及活力,是積極可行的方式,除能解決現有保育問題,也能擴大民眾的參與。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推動黑面琵鷺魚塭的友善棲地營造,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黑面琵鷺從民國78年全世界僅記錄到288隻開始,即吸引全球鳥友關注,25年來數量已經逐漸成長到2,726隻,但還是沒有脫離瀕危物種的等級。黑面琵鷺每年9月底會開始南遷到南台灣沿海地區度冬,數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尤其是台江國家公園範圍內的水域,秋冬正是鹹水淺坪虱目魚塭在收成後放低水位進入休養期,恰與黑面琵鷺來臺度冬覓食時期巧妙聯結;此類型休養期魚塭的小魚小蝦作為黑面琵鷺豐富的食物來源,對於提供黑面琵鷺友善的覓食與棲息空間。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自民國100年起與臺南大學合作,在該校七股西校區內進行多樣性棲地營造計畫,其中將校區內廢棄魚塭恢復傳統鹹水淺坪養殖模式,做為對黑面琵鷺友善的棲地營造實驗,黑面琵鷺族群數量相較於一般深水養殖模式來得多,足以顯示鹹水淺坪養殖池是黑面琵鷺度冬的良好場域。
為鼓勵當地漁民恢復此類型魚塭,繼續提供黑面琵鷺度冬所需的覓食棲地及魚源,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將實驗產出的虱目魚製成罐頭,以「黑琵牌」命名,推廣「來自對黑面琵鷺友善魚塭」的產品,傳達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保育理念,希望藉由國家公園認證及自然保育的形象,提升品牌形象,以吸引漁民加入、改變經營管理模式,逐步擴大傳統鹹水淺坪養殖魚塭的面積,更維繫這有三百多年的動態養殖產業地景。
內政部表示,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正積極朝向結合社會企業,以解決政府部門行銷能力不足及商品販售等財務上限制等問題,藉由社會企業商業營運模式爭取最大經營效益,更可以說服漁民加入淺坪養殖行列,擴大淺坪養殖面積,保障黑面琵鷺食物來源,亦可落實公平貿易的精神,利潤得以直接回饋漁民,透過社會企業的商業操作模式,可以針對「黑琵牌」相關產品的生產及銷售策略,以創新經營理念進一步升級突破,擴大社會影響層面,達成濕地保育目標,共創多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