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七月考季將至,考生與家長都開始做好萬全準備,除了考試、消暑用品外,能增強抵抗力及補充體力的維他命產品也是考生們的必備品之一,只不過在挑選綜合維他命產品時,比如說大家從小就對廣告印象深刻的善存系列維他命或其他市售品牌等,許多家長心中都有一個疑問:「天然維他命是不是真的比合成維他命好?」
北醫保健營養系教授謝明哲曾經公開表示,無論維他命成分是標榜天然或合成,其實都沒有什麼差別,因為天然與合成的構造很相似,人體細胞無法分辨,所以對人體的功用沒有太大差異。
陽明大學醫學院教授潘懷宗博士則認為,雖然天然成分與化學合成的分子結構有些許差異,但由於全天然製造不易,除了導致一日份的維他命價格與合成維他命價格差可達5至8倍之外,市面上不少保健產品或營養品即使是號稱天然綜合維他命,但是某些成分仍是以合成方式製造而成。
不僅如此,曾經罹患癌症,目前任職於聯合國世界自然醫學大學亞洲區教授呂應鐘,在今年四月份主編的電子報中載述:有些維他命產品雖然的確是取自天然原料,但原料本身卻不見得具有較好的品質,譬如一些所謂全天然的礦物質,充其量只不過是礦石的粉末;維他命A是從含有水銀、鉛等重金屬的魚油萃取而來;維他命B-12 則是從死去或是帶菌的乾牛肝磨製而成;甚至還有一些不肖廠商標榜天然鈣,但來源卻是人體不能吸收的蠔殼粉末,而廠商以加入消化酵素及分解物的方式來“強迫”人體吸收這些外來物質,有時反而因此產生毒素或造成人體過敏。
此外,市面上一些標榜天然維他命的商品,雖是從食物中抽取出來,但經過一系列的加工處理後也早已經改變了天然的本質,就像從天然的糖漿、蔬菜澱粉質、精煉糖等中抽取維他命C(天然學名),經過一連串的處理,最後造成抗壞血酸(科學合成學名)的轉換過程一樣。
其實值得民眾注意的還有天然維他命與化學合成維他命產品上市前的審核過程。目前市面上有一些價格很昂貴,標榜著“純天然”的維他命產品,都是以食品級申請許可。由於政府對於食品級產品的法規管理以強調「衛生」為旨,並無評估它們所含成分的定性與定量。也就是說,有可能吃進體內的營養素含量,不一定等於廠商所標示的含量;相反的,大多數的化學合成維生素都是歸類為藥品銷售,這意味著它們在上市前必須經過嚴格的成分定性定量分析以及安定性試驗,有時反而較具保障,過去台灣被歸類成指示藥品類的綜合維他命產品,有善存膜衣錠系列,包含善存、兒童善存(俗稱小善存)與銀寶善存,或是單方維他命類的挺立,或以維他命B群為主的克補系列,包含克補鋅、克補鐵等等,於今年五月因應法規改變改為食品級,雖然如此,這些產品仍然是以藥品級製程規格生產,如此可以讓民眾於選擇保健食品時,一樣能買到藥品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