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琨璋/台南報導】 近年來糧價飆漲,糧食安全議題受到重視,臺灣每年進口6~7千公噸黑豆,亦受天候影響,供貨及價格呈現不穩定,因此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為提高國產黑豆自給率,臺南市鹽水區後寮王博文農友田區,辦理「黑豆栽培管理講習及田間觀摩會」,希望藉此讓農民了解國產黑豆獎勵契作政策之推行,及黑豆正確栽培管理,以提高收益及品質,歡迎有興趣的農民踴躍參加。
黑豆可用於各種加工產品,如黑豆粉、黑豆芽、碳培黑豆及浸酒入藥、黑豆茶、黑豆豆漿及豆腐、蔭油加工、蜜黑豆、豆鼓、味噌等用途,臺灣每年需求量約6~7千公噸。為提高國產黑豆自給率,農糧署101年起訂定「獎勵契作大豆(黑豆)作業規範」,以83至92年為基期年,在基期年10年中任何1年當期作種稻或種植保價收購雜糧或契約蔗作,或於83至85年參加「稻米生產及稻田轉作計畫」有案之農田,申報非基改大豆(黑豆)契作之農地,每期作每公頃核發契作獎勵金四萬五千元,大佃農連續休耕農地租賃承租獎勵每公頃兩萬元,希望農友踴躍加入國產大豆(黑豆)之生產,以提高國內大豆自給率。
黑豆根部可與根瘤菌共生,固定空氣中氮素,增進土壤地力,為耕作制度之理想輪作作物。生產過程中從整地、播種、雜草防除、肥料施用、中耕培土、灌溉、病蟲害防治至採收乾燥等工作,不同栽培管理方式將會影響生產成本及農民總收益。各產區應配合當地栽培環境採用適合之栽培管理,以提高產量及品質。黑豆除了適地種植外,應配合栽培季節選擇最佳播種期,可避免因氣候的異常現象,造成產量減損影響收成。而整地播種常使用方式有作畦栽培、撒播覆土、撒播覆土開溝及中耕機附掛播種器(條播)等方法,費用以撒播覆土每分地約500元為最省錢,作畦栽培每分地約1350元最貴,然而不同整地播種方式關係到後續栽培管理工作的進行,進而影響到產量,宜審慎選擇當地適合之播種方式。水源充足區可採用作畦栽培,乾旱無水源區則可使用條播方式種植,以利後續管理工作。此外合理化施肥及正確病蟲害防治不僅可降低成本,亦可提高產量及品質。此次觀摩會將針對黑豆栽培管理進行講解,可讓農友更加容易了解當地黑豆栽培管理模式與具體作法,以提高產量及品質。農友對各個栽培管理環節若有任何的問題,歡迎與臺南農改場研究人員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