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吉良/台南報導】案例:45歲王女士某日上午電話鈴響,接起電話卻聽不到聲音,之後一整天下來,她都覺得一邊耳朵聽不清楚,於是到當地診所求診,診所醫師懷疑是突發性耳聾,於是建議病人轉診至醫學中心求診,檢查之後醫生判定是"突發性耳聾"而進行治療,目前聽力已恢復,並於門診持續追蹤。
聽力障礙是臨床上很常遇到的問題,不僅僅在耳鼻喉科,其他科或一般基層診所,重聽也是常見的主訴症狀。慢性病或老化造成的漸進性聽力障礙,病人通常不會急著就醫;但病人若是一夕之間聽力突然變差,多半會趕緊求助於診所或醫院,此時臨床醫師很直覺地會聯想到的診斷就是「突發性耳聾」。
事實上,聽力會突然變差的原因有很多,最簡單的包括耳垢填塞、中.外耳發炎、鼓膜破損、氣壓損傷等都有可能。聽力障礙分成3種:傳導性聽力障礙、感音神經性聽力障礙、混合型聽力障礙。但是,真正所謂「突發性耳聾」指的是"不明原因的突發性感音神經性聽力障礙"。
突發性耳聾,醫學上的定義是,在很短的時間(72小時)內突然發生的感音型聽力障礙,聽力檢查的判定標準是連續3個頻率之閾值≧30分貝。多發生於單耳,雙耳同時發生情形很罕見,男女比例相當。
「突發性耳聾」的病因不明,3種最常提到的理論是:血管性疾病、內淋巴囊水腫破裂、病毒感染。突發性耳聾不等於中風。臨床上也不適用任何中風的治療(例如:血栓溶解劑、抗凝血藥物、抗血小板藥物、降腦壓藥物、降血壓藥物)。耳中風病非正確的名詞,但如果突發性耳聾伴隨有局部神經學症候,就要高度懷疑有中樞神經疾病(例如:腦中風、多發性硬化症、腦瘤、腦膜炎等)。
當來到門診,醫師懷疑是突發性耳聾時,耳鼻喉科醫師會先使用耳鏡檢查外耳和耳膜的結構是否正常。耳鏡檢查的主要目的在排除外耳及中耳異常的可能性,有些人可能只是耳垢堵住耳道導致聽不清楚,此時只要清除耳垢就好了。
當耳鏡檢查無異狀,接著就要進行純音聽力檢查。建議要做聽性腦幹檢查(以下簡稱ABR),特別是懷疑有耳蝸後病變者。耳蝸後病變是指發生於前庭耳蝸神經、腦幹、腦內的結構性病變。ABR對於超過1公分的聽神經瘤感度極高;但是對於小於1公分的腫瘤,敏感度只有8-42%不等。在聽性腦幹檢查(ABR)持續異常的病人會建議作進一步的腦部MRI來排除罹患聽神經瘤的可能性。
突發性耳聾可能伴隨耳鳴、眩暈、耳脹感。兩週內能恢復至原先聽力閾值一半的病人,其預後較佳;在兩週內沒有恢復聽力的病人預後較差。為利於治療,早期診斷很重要。
治療的藥物,醫師可視情況而給予類固醇,給藥途徑包括口服、靜脈注射、鼓室內注射。學理上可作用於內耳,治療聽損。對於重度至極重度聽障的病人,類固醇治療是選擇方案之一。
由於聽力恢復最顯著時期是在發病頭兩週內,若在此時投藥可達最佳效果,若晚至四到六週以後再投藥則成效不彰。其他治療方式,如高壓氧、血管循環劑,臨床醫師亦可視情況給予。而抗病毒藥物、抗氧化劑、銀杏、顯影劑注射、降纖維蛋白藥物、維他命、礦物質、干擾素、硝化甘油等。由於以上均缺乏統計學上有意義的證據顯示療效,因此不建議常規使用。
「突發性耳聾」的診斷可能會讓病人內心遭受到很大的打擊並產生挫折、恐慌、焦慮、孤獨無助、憂鬱、社會隔離感,此時應加強心理諮詢。診斷出聽損後若治療效果不佳,應加強聽力復健,包括諮詢和討論各種聽力保存方法(例如:助聽輔具)。對於另一側好耳的聽力保健尤其重要,避免暴露於噪音或壓力性創傷(例如:深潛),一旦好耳發生聽損、耳鳴、耳痛或耳漏,須及早求治於耳鼻喉專科醫師。
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主治醫師 林志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