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緒勳台南報導】『醫師,開完刀後我的手麻都好了,爲什麼常常覺得脖子硬梆梆?』『醫師,開完刀後腳不酸不麻了,但卻覺得背部緊緊的?』這些是門診常常出現劇本,亦是脊椎外科醫師ㄧ直面對的課題。由於脊椎的關節是可動關節,來完成彎曲、伸挺、左右擺動與旋轉,就像是火車車頭帶動車尾,才能前進。因此我們在執行脊椎手術解決神經的問題,要將整體脊椎的活動列入考量,台南新樓醫院神經外科醫師致力於解決病人脊椎的疼痛,仍然不斷改善手術方式,增進病人的生活品質。
台南新樓醫院神經外科醫師趙家宏提及頸椎有七節,在正常的狀況下,頸椎前後與兩側活動度最大的關節是頸椎第四五節與第五六節,也是最容易發生椎間盤突出與骨刺增生病變的節段,引起頸痛、手腳麻痛等症狀,當病情需要手術治療時,醫師就會選擇最適合的方法。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是一個發展成熟的手術,於脖子前方進入約3-5公分的傷口,在顯微鏡下把突出的椎間盤與增生,骨刺清理乾淨,再置換一個可以活動的人工椎間盤,這個手術與融合手術最大的差別是,這個手術保留了頸椎原本的活動關節,讓我們解決神經壓迫的問題同時,不犧牲頸椎的活動。頸椎人工椎間盤在110年12月開始納入健保醫材品項,然而實際使用須符合健保規範且需透過醫師申請,由健保局審核,不是申請一定能通過。
趙家宏指出,下背痛是神經外科門診最常遇見的問題,造成下背痛的原因不外乎長骨刺、椎間盤突出、退化性關節炎或是脊椎滑脫。移除神經壓迫的病兆後,病人的下背痛或是下肢麻痛往往可以獲得極大的改善。病人追蹤一段時間後,常常會抱怨腰椎痠軟無力,甚至無法久站。這樣的情況與脊椎的穩定度有關,過去傳統的方法是把退化的脊椎利用釘子固定起來,再搭配所謂的融合器(珠仔),讓有問題的脊椎融合在一起。問題是時間久了,病人除了會抱怨腰椎活動受到限制外,還會衍伸出手術節段上下節加速退化的問題。近年來的新觀念是,非不得已,儘量不要將脊椎固定起來,保留原本的活動度。也因此有所謂的脊椎棘突間支架(墊片),在適當的神經減壓手術後,支架置放於上下脊椎的棘突或是椎板之間,賦予脊椎穩定支持的效果,除了可以改善疼痛外,還可以延緩該手術節段及鄰近節段退化的速度。只不過目前該項醫材健保尚未給予補助,需要病人自費。
不管是頸椎的人工椎間盤或是腰椎的棘突間支架(墊片),目的都是希望可以保留原本脊椎的活動度,除了可以讓生活品質提升外,也可以減緩鄰近節段脊椎的退化速度。病患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向醫師詢問是否適合進行這樣的手術,唯有正確的評估,使用在適合的病患,才能達到最棒的治療效果。